image

書名:誰都學得會的最強選股公式成長價值選股指標

作者:葉怡成

出版日期:2019年12月

作者提出只要使用這個方法:每個月只需要1小時,平均年化19.5%報酬率,且績效經過22年的資料統計驗證。公式只有一個,手把手的教導如何用EXCEL來計算,選出理想的標的,用起來不會很複雜,也有一些選股軟體有相關參數設定,但候選股看得有點眼花撩亂。雖然套用公式選股蠻快,但更懶人的捷徑是透過GVI選股模型發行的ETN(毫無推薦的意圖,請自行斟酌評估)。

摘錄其中筆記之

大綱

如何追求報酬

如何規避風險

利用成長價值指標的選股方式

 

選股與擇時相較,選股較易實施。選股只要每個月或每季操作一次就夠了,投資人只要透過周期性地擇優汰劣,換股操作,買賣股票;在多頭市場,買股股價雖高,但賣股價亦高,在空頭時期,賣股股價雖低,但買股股價亦低。據國外經驗,投資人如果採用單純的選股模型,即永遠做多,只是定期選股交易,組成新的投資組合,可以提升5~10%的報酬率。

 

如何追求報酬

 

股東剩餘財產分配權的價值指標:股價淨值比

image

 

實務上常把股價淨值比低的股票稱為價值股。股價淨值比越小代表股票愈便宜,有可能是股價被低估的股票,因此越有可能在未來因為股價反彈,回到合理價格而有價高之報酬。合理的股價淨值比與公司的獲利能力有關,公司越賺錢,未來的每股淨值自然越來越高。投資人以股價淨值比評論股票是否便宜時,必須考量公司的獲利能力。

 

公司的關鍵成長指標:股東權益報酬率

image

 

股東權益報酬率反映公司利用資產淨值產生純利的能力,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。其值越高代表公司利用資產淨值產生純利的能力越高。若未來能持續維持高水準,代表公司的盈餘可以持續高度成長,實務上常把股東權益報酬率高的股票成為成長股。但股東權益報酬率高的股票常是市場寵兒,因而有較高的股價淨值比。

 

本益比、股價淨值比、股東權益報酬率之間的關係

 

因此股價淨值比低、股東權益報酬率高,本益比必然低,而益本比必然高

image

成功選股的兩大面向

選股的第一面向;成長面

巴菲特:「價格最終將取決於未來收益」。從經濟學原理來看,股市的最大功能是「融資給賺錢公司去賺更多錢」。

選股的第二面向:價值面

股東基本上擁有兩大權力:盈餘分配權、剩餘財產分配權。因此「股價應該和每股盈餘、每股淨值成正比」,這就是價值面選股的基本邏輯。由於「股價淨值比=股價/每股淨值」、「本益比=股價/每股盈餘」是衡量投資人用現金換權力的效果的最重要指標,因此選擇買入股價淨值比低、本益比較低的股票,是實踐價值面選股最基本也最有效的方法。

然而現實面是市場總是充滿優秀的投資人,市場效率自然不會太差。當時股價與未來或尚未公開的每股盈餘、每股淨值相較,可能並不算便宜。

 

選股策略的進化:價值面與成長面的結合

股東的盈餘分配請求權構成了「成長股」的理論基礎,而股東的剩餘財產請求權構成了「價值股」的理論基礎。許多研究顯示,有效的選股模型都建立在成長構面與價值構面之上。

股票價值=剩餘財產請求權價值+盈餘分配請求權價值=目前價值+未來價值

衡量股票目前價值的最佳指標是股價淨值比,而估計未來價值的最佳指標是股東權益報酬率

簡單的說,選股買賺錢公司的便宜股票,但賺錢公司股票通常不便宜,便宜公司的股票不賺錢。

簡單合理地結合成長面與價值面的選股邏輯指標:

image

 

BPR=淨值股價比,即股價淨值比倒數

ROE=股東權益報酬率

n=一個由市場決定的參數

這個指標越高的股票,未來報酬潛力越高,越值得買入;反之,應該賣出。

單純的價值面或成長面選股,都不能只選到高報酬股票,因此無法最大化報酬。同時考量價值面與成長的選股策略,可以選到更多更高報酬的股票,因此可以提高報酬率。但要使選股效果最好,最大化報酬率,就必須調整成長面、價值面在成長價值指標中的相對比例。n參數正是控制這個指標是偏向成長面還是價值面。當n越大,顯然代表成長面的股東權益報酬率,對成長指標的影響力會變大;反之,會變小。根據回測結果,如果股東權益報酬率採用「年」為期間,最佳n值約5左右;若股東權益報酬率採用「季」為期間,最佳n值約20左右。

*後面作者舉例時,是使用季盈餘來推算年盈餘,採用n=5。

 

如何規避風險

個股風險

投資人在面對「大盤趨勢不可預測」的殘酷現實,應該採取「徹底放棄擇時,全力以赴選股」的策略。也就是不去預測未來股市是多頭或空頭,永遠100%持有股票,但定期更換持股。根據我們的研究顯示,每一個月重新調整持股一次是最適當的。

100%排除地雷股的唯一方法是不買股票,過度強調排除地雷股,也有可能把價格被低估的潛力股給排除了。一個非常安全,財報面面都四平八穩的股票會被低估嗎?通常不會,也就是通常這種股票不太可能是地雷股,但其報酬率的期望值恐怕也會低於市場平均值。投資人只要將資金分散在足夠多元的股票上,如此一來,偶爾不可避免地遇上地雷股,但也能全身而退,奉行大數定律,在不確定中求確定。

因為選股方法只代表這些股票的平均表現可能擊敗大盤,並非個個都能擊敗大盤,它們表現有好有壞,建議投資人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。用「成長價值指標」每個月換股一次回測結果顯示:持有20支股票年報酬率標準差波動幅度是最適合的。

到底要多少的投資組合才算多元呢?

在股票是高報酬的前提下,及股票成長價值指標是最高的10%原則下,讓不同產業的股票都能入選投資組合,不需過於細分,通常只粗略分為電子股、傳產股,在此兩大類股中不要過於集中在單一產業即可,不需計較所有產業均衡。

那麼是否選出市場所有股票中成長價值最高的20支股票最好呢?

這是錯誤的想法,根據回測證明,排序最前面的5%差不多就達到最佳了,去選排序前面1%不見得比最前面5%高,選股時應對排序最前面10%的股票一視同仁。

如果對產業了解少,也不想研究,只要隨機選出所需股數即可;如果對產業了解較多,也願意研究,產業均衡法可以避免選股集中在單一產業的風險,

當股票被選股模型選中後,有兩種資金分配方式

「個股權重相同」與「市值比重權重」。建議投資人資產規模在1000萬以下者,個股相同權重就夠了,資產規模1億以上,應該使用市值權重。

投資沒有必勝心法只有勝多敗少的方法

成長價值指標選股方法的勝率根據19971~201312月的回測結果,無論是時間軸上的勝率或是投資組合中個股的勝率大約都是2/3。就是因為卓越的選股方法也只能「勝多敗少」,投資人更需要嚴格遵守兩個投資紀律:常戰(持續投資)、多戰(分散投資)

 

利用成長價值指標GVI的選股方法

這個指標是選股SOP的核心選股觀念,建議投資人持有市場所有股票中成長價值指標最高的10%股票。但投資股票要成功還是要遵守紀律:

紀律一:持續投資,放棄擇時,全力以赴選股。

紀律二:分散持股,建議以20支股票形成投資組合最佳,即使資本小,也不要少於10支股票。

紀律三:定期換股,汰弱留強,建議每個月交易一次。換股時並非將投資組合中所有股票賣出,只要持股的成長價值指標排序仍在最高10%,便不需要賣出。

 

持股前的規劃:

  1. 選一個每月固定換股的時間點
  2. 決定投資組合內的持股數目

資產規模

建議持股數

每股分配資金

股價上限

20萬以下

不要買股,買ETF

20~50

10

2~5

20~50

50~100

10

5~10

50~100

100~200

15

6.7~13.3

67~133

200~500

20

10~25

100~250

500~1000

25

20~40

200~400

1000萬以上

30

33~

330~

資產規模與建議持股數

 

投資人使用上述方法,每個月只需要1小時,但這個方法不可能短期致富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GVI 成長價值選股指標
    全站熱搜

    XI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